当前位置: 首页> 精选问答> 正文

传统起名中的避讳字

避讳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:

传统起名中的避讳字

1. 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。如秦始皇名正,秦代避讳“正”,用“端”代替“正”,把“正月”改为“端月”。

2.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。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,司马迁作《史记》时,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。

3. 字缺笔画。如唐太宗名李世民,唐代人就把“世”缺笔写作“F”。

4. 拆字。为了避开君主的名字,可以只取字的一部分。如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,姓敬的人便改姓文。

5. 删字。如果双名中的一字犯了讳,可以将其删去。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,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“道”去掉,改为萧渊。

6. 改读。如孔子名丘,过去读书人把“丘”读成mou,实际上是用“某”的读音。

7. 增加偏旁,构成新字。如为了避孔子的讳,把“丘”作地名或姓氏时,一律改为“邱”,读qi。

随着封建制度的崩塌,取名的避讳不再以皇权为中心,姓名的意义也不再受地位身份的约束。现今,这些避讳字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,但在古代却是人们起名时必须遵守的规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