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精选问答> 正文

丽泽书院的创办历程

北宋靖康之变后,宋室南渡,定都临安。众多中原巨族纷纷南徙,婺州因其交通便捷和山川清秀,引来许多南迁后的文人士官聚居。吕祖谦家族即是其中最典型的望族世家[1]。

丽泽书院的创办历程

吕祖谦非常重视培育人才,注重传授经史、百家之学,以“讲求经旨,明理躬行”为讲学宗旨。他亲自制订《丽泽学规》,还编著《东莱左氏博议》《吕氏家塾读诗记》《丽泽讲义》等教材。吕祖谦的门人众多,包括吕祖俭、叶邽、楼昉、乔行简、葛洪、王瀚、戚如琥、王深源等89人[1]。

丽泽堂规模较大,除专门的讲学场所外,还有固定斋舍,供学子住宿。吕祖谦的弟弟吕祖俭在吕祖谦病逝后继承兄志,继续传播学问。端平年间,吕氏门人将吕太史祠改为吕成公祠,祭祀吕祖谦、吕祖俭兄弟。嘉熙年间,吕氏门人乔行简奏请宋理宗赐“丽泽书院”匾额[1]。

淳熙八年(1181)八月,吕祖谦病逝,其弟吕祖俭承兄志传道讲学。端平年间,吕氏门人又将吕太史祠改为吕成公祠,祭祀吕祖谦、吕祖俭兄弟。嘉熙年间,吕氏门人乔行简奏请宋理宗赐“丽泽书院”匾额。淳佑六年(1246),知州许应龙将丽泽书院迁至双溪之畔(今通济桥东北)[1]。

宋元之际,丽泽书院与北山四先生亦有重要渊源。淳佑四年(1244),知州赵汝腾延聘何基讲学丽泽,朝廷亦授其山长,但何基均力辞。在何基的推荐下,王柏先后两次主教丽泽书院,并改革丽泽学风,书院面貌焕然一新。咸淳元年(1265),通判方登迁丽泽书院至城东北旌孝门外应光寺旧址(今东关马铺岭一带),此后地址未变[1]。

元代至元三十一年(1294),官府对丽泽书院进行大修,南宋状元王龙泽撰《修丽泽书院记》。元贞元年(1295),著名学者袁桷出任丽泽书院山长,柳贯来此问学。大德六年(1302),金履祥设教丽泽书院,许谦在此受学[1]。

明代成化三年(1467),知府李嗣重修丽泽书院。原先的讲学、教育功能丧失,但仍有文士来此雅集唱和,诗词汇编为《丽泽会诗集》[1]。

由于丽泽书院声名海内,其在全国还一度产生了“名牌效应”。明代在广东儋州、信宜两地均建有丽泽书院。而信宜丽泽书院的创建者,即是永康名儒程文德。程氏虽未明言二者名称的渊源,但是学子的六章(自爱、辨志、务实、尚行、敦本、持谦),隐约可见《丽泽学规》的影子[1]。

明末江南社会板荡,丽泽书院因兵燹而毁。虽然屡废屡建的丽泽书院此后未予恢复,但延续悠久的丽泽文脉并未断绝。康熙六十年(1721),知府张坦让在滋兰书院遗址建丽正书院,名称合丽泽、崇正两名于一而得。当时山长张祖年特意刻“丽泽山长”印章一枚[1]。

康熙以降,历代金华官员又对丽正书院多次修葺、扩建,并置学田、拨官银贴补书院用度。尤其是清末知府继良扩建丽正书院,又带头并发动八婺各界捐资助学,并制定严格的书院章程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按照清廷废书院、兴学堂之谕令,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。次年,又改为金华府立中学堂[1]。

民国以来,又历经改名与转型,发展成为现在的“百年名校”金华一中。金华一中丽泽书院将信息学作为特色学科来培育,请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