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精选问答> 正文

取名的文化历史背景

在不同的时代,取名的特点和方式各有不同。汉代以前,取单名较为普遍,如孔丘、孟轲、李耳等。晋代开始,取双名的逐渐增多,像王羲之、顾恺之等。直至宋代,单名仍有不少,如李白、杜甫、岳飞等。明清两代,各宗族盛行字辈谱,三个字的名字成为潮流。

取名的文化历史背景

商代常按生辰干支取名,如武丁、帝乙。古代还有按出生季节或时辰取名的,如“秋生”“午生”。按五行取名也是一大习俗,命里缺木、缺水等,可以通过取名来补救,像金鑫、森林、汉清等。此外,古人常将福、禄、财、寿、及第等意愿取进名字,如福全、永禄、及弟等;德、才、学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也常用于名字,如德隆、才胜、学敏等。女子取名则多用花卉或女德用词,如桂花、淑贞等。

建国初年至 1958 年大跃进之前,取名体现新时代特点成为时尚,出现了建国、援朝等名字。大跃进期间,出现跃进、建设等名字。文化大革命期间,有红卫、永红等名字。

现代中国人的姓名由姓氏与名字一起构成,一些家族会按辈分取字。还有按照“女诗经,男楚辞,文论语,武周易”的原则来选取名字中的字。一些对命理学虔诚的家庭,会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,测算五行是否齐全来取名。

在中国古代,姓名的构成分姓、氏、名、字。“姓”代表所属原始部落的名称,“氏”用于区别部落派生的家族,其来源多样。古代人幼年有名,成年有字,名用于尊长者称呼,平辈、晚辈则称字。

总之,取名不仅是一个标识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长辈的殷切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