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精选问答> 正文

取名艺术的历史演变

新中国成立初期,人名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例如,1949~1950 年出生的有郑解放、叶南下、秦建国等,反映了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。1951~1953 年的司卫国、邓援朝等名字,则体现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。

取名艺术的历史演变

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人名的时代性表现得极为突出。当时出生的孩子大多取上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甚至火药味的名字,像“造反”“要武”“卫红”“文革”等。这一时期的取名方式反映了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。

改革开放以来,取名艺术开始讲究艺术化、寓意化。经济发展、文化繁荣、思想解放,使得人们在取名时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文化内涵。俗气的如“花、福、财”已被普遍扬弃,政治化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名字呈递减趋势。

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办身份证时,要求名身相符,减少同名,便于查证。为了减少同名,人们更把取名当作预示、荫佑孩子成功的途径,开始回归优秀传统文化,追求庄重文雅。

进入新时代,取名的选择更加多元化。有的受西方文化影响,用上特、福、迪、斯、蒂之类英文;有的为追求发家致富,用上发、富、先、财、福等吉祥字。同时,也有许多名字化用古诗词,借用意境,富有诗情画意。

总之,国人取名艺术的演变深受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时代和人的观念思维的影响,从具有强烈时代烙印到追求个性化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,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。